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

丝瓜霜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农之声传媒      点击量:1492      时间:2016/8/20

陆振裕 陈勤平 陈国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贺州 5428


摘要:丝瓜霜霉病是丝瓜主要病害,其发病原因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病原是由古巴假霜霉病菌侵染所致。总结了其发病条件、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并从栽培角度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丝瓜;霜霉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霜霉病是丝瓜主要病害之一[1],该病不仅危害丝瓜,而且危害苦瓜、节瓜、黄瓜、白瓜、甜瓜等,是瓜类的主要病害。是否能够根治和控制,直接影响到当年结瓜产量,轻者造成减产,重者甚至失收,因此研究霜霉病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寻求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丝瓜生产和研究的主攻方向。


1  发病条件


    一般情况下,真菌病害的发生需要3个条件:一是寄主植物,二是温度,三是湿度,3个条件缺一不可。因为真菌是依靠寄主植物而存活的,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病菌侵染所致[2],古巴假霜霉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这种真菌只是1个小细胞,其形状像线头,称为菌丝体,真菌是靠自身的渗透压来吸取植物细胞汁液而生存,真菌具有一定的自身存活方式,在遇到不适宜的条件下,总是以孢子的形式进行休眠。孢子的生长发育必备2个重要条件:一是温度。霜霉病在5~30 ℃均可发生,最适温度为15~22 ℃,丝瓜植株入侵温度为10~25 ℃,而以16~22 ℃为最适,如温度稍高(20~25 ℃),病菌繁殖快,温度在10~20 ℃病菌繁殖较慢。二是湿度。真菌的菌丝体要吸收一定水分,才能萌发,就像种子吸水一样。因此,它需要潮湿的条件,即有水分。不管水分以何种形式存在,如露水、雨水、人工浇水或空气湿度大时,吸水萌发,在短时间内2~5 h即可大量侵染植物;丝瓜、苦瓜、节瓜、黄瓜等瓜类作物夜间气孔开放度高,相对其他作物容易感病;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和附着种子的菌丝体是丝瓜霜霉病的最初侵染源。

2  发病症状

    丝瓜霜霉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1-2]。在丝瓜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其中以生长前期为害最重,病菌主要以地面叶片作为入侵的前沿,嫩叶最易感病,初侵叶片产生淡黄色至鲜黄色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色泽也由淡黄色转为黄色至黄褐色,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模糊,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背面易产生霜状略带紫黑色白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蔓延到叶片正面,在温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情扩展较快,病斑连接成片,病叶呈火烧状,病叶在3~5 d内迅速变褐干枯,感病植株瓜条弯曲、瘦小、僵化、萎缩,花化不成瓜,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

3  发病原因

3.1  气候条件适宜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21.6 ℃,年降雨量为1 304.2 mm,日平均气温15~20 ℃,月平均降雨量9~23 d,一年中3—4月阴雨绵绵,气候变化无常;5—6月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入秋后的8—9月,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早晨雾露较重;全年气候条件适宜病菌存活、生长,客观上给病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3.2  病菌周年危害,无明显越冬期

    在两广地区除1—2月平均气温偏低(日平均温12.8~15.3 ℃)外,其余月日平均气温均高于15 ℃,在气温相对偏低的冬季,霜霉病病菌仅以孢子形式进行休眠,3 ℃以上的气温孢子即能吸水形成孢子囊,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当温度、湿度在16 ℃以上时,直接产生芽管,从寄主表皮或气孔入侵,从而使寄主表现出症状,冬季低温,但病菌无灭绝迹象,在瓜菜依然会发现零星发病的植株。

3.3  栽培管理粗放

    大多数菜农对丝瓜种植基础条件不够重视,尤其是上半年,雨水过足的年份,种植厢面起得低,行间窄,不通风,种植密度为3万株/hm2以上,种植密度过大,中后期没有做好摘叶打顶工作,致使叶片茂盛,田间透风性差,湿度大;在肥料施用上,氮、磷、钾配比不合理,偏施氮肥,甚至使用不腐熟的有机肥,忽视了种植的基本功,没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摘除下部病枝病叶;雨季来临之前,没有做好清沟排渍工作;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串灌、漫灌现象明显,防治病虫不力等粗放的管理[3-4],人为地给病菌传播以可乘之机。

3.4  品种抗性差

    目前,广西大田种植除农家品种之外,杂交种有夏绿1号、广西1号、早杂二号、早杂5号、特旱王肉丝瓜等。因为品种本身抗病性较差,夏绿1号虽然抗霜霉病,但由于长期在同一地块种植。病原基数大,本身抗病的品种抗病能力明显衰退,从而表现出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