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保服务

植保服务

草莓病毒病的防治

作者:农之声传媒      点击量:1234      时间:2018/4/16

    目前已知草莓病毒多达数十种,其中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四种,即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现介绍如下:

一、草莓斑驳病毒病 

草莓斑驳病毒病该病毒主要危害叶片。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时在栽培品种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则出现退绿、黄边、植株矮化、浆果小而少等综合症状。

2、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间,由蚜虫进行传播。据世界报道有十多种传播蚜虫,主要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和小管蚜。

3、防治方法

⑴清理园地。及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烧掉挖坑埋上。

⑵生产上最好栽植无病毒苗。防治对策喷药防蚜,用1000倍除虫菊酯防治,此病传染率可减少到15.4%。在发病期间用代森锌400~600倍,代森锰400~600倍,70%甲基托布律1000倍,50%多菌灵1000倍喷洒。

二、草莓镶脉病毒病 

该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抽生匍匐茎少,品质和产量下降。与草莓皱缩病毒混合侵染后为害更为严重。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没有症状出现,但对草莓生长结果有影响。卷叶。小叶向背面反卷,植株矮化。镶脉。在发病初期,病叶沿主脉及次脉产生褪绿条斑之后,形成黄色条纹和条斑。坏死。在成熟叶片上网脉变黑或坏死,叶脉组织退绿或坏死。

2、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兔丝子也传播,不是汁液传染。有10多种蚜虫进行传播。其中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等。

3、防治方法

⑴及时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三、草莓皱叶病毒病 

该病毒为害植株和叶片。在草莓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毒,植株受害后,严重降低生长势和产量。

1、症状

品种感病后,叶片畸形,叶退绿斑,叶脉出现小的不规则状褪绿斑及坏死斑。叶脉褪绿及透明。幼叶生长不对称,扭曲及皱缩,小叶黄化,叶柄缩短,叶变小。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时,草莓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病规律。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终生带病毒,并在体内繁殖。

3、防治方法

⑴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四、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病 

该病由蚜虫传播,主要为害植株和叶片。

1、症状

幼叶褪绿斑驳,叶片边缘失绿或卷曲呈杯状,成熟产生坏死条斑或叶脉坏死,扭曲,整个叶枯死。

2、防治方法

利用无病毒苗;防治传播媒介蚜虫;土壤消毒;及时拔出病株和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土壤消毒有助于防治病毒病,消毒方法:用氯化苦熏蒸法。在定植前,地温达10℃以上时,用氯化苦处理。做法是在地面上打孔,深度1.5厘米的孔穴,孔距为25×25厘米。第1次灌注土壤每穴用氯化苦2~2.5毫升;如土壤经过多次用过氯化苦,则每穴灌4~5毫升。灌药后马上覆盖土,地面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10~15天,去除薄膜,将土壤翻1~2次,使药充分发挥作用,15天后可进行定植。该药有毒性,使用时要注意。太阳处理。草莓采收后,将植株全拔除,翻地并浇水,然后整平,在7~835℃以上高温时,用透明塑料覆盖,密封15~20天,经太阳照晒达消毒目的。处理土壤保持不干不湿,适合湿度为宜。